第二課 智能網概念模型
ITU-T定義了分層的智能網概念模型,用來設計和描述智能網的體系結構,它可以使我們對智能網有更好的理解。智能網概念模型如下圖所示:

| 圖中: | |||
| SF:業(yè)務屬性 | BCP:基本呼叫處理 | SIB:業(yè)務無關構筑塊 | |
| FE:功能實體 | FEA:功能實體動作 | FE:物理實體 | |
| POI:起始點 | POR:返回點 | IF:信息流 |
根據不同的抽象層次,智能網概念模型分為四個平面:業(yè)務平面、整體功能平面、分布功能平面、物理平面。
業(yè)務平面
業(yè)務平面從業(yè)務使用者的角度來描述智能業(yè)務,只說明智能業(yè)務所具有的業(yè)務屬性,而與業(yè)務的具體實現(xiàn)無關。
ITU-T在1992年提出了智能網第一階段(INCS-1)建議,這些建議是在考慮了智能網的以下五個特性的基礎上提出的:
在INCS-1中,業(yè)務平面上共定義了25種智能業(yè)務和37種業(yè)務屬性,分別在后面列出。業(yè)務屬性有核心業(yè)務屬性和可選業(yè)務屬性兩種,每種智能業(yè)務至少包含一種核心業(yè)務屬性,可選業(yè)務屬性根據需要選用,以增強業(yè)務的功能。
INCS-1的業(yè)務
|
|
INCS-1定義的業(yè)務屬性:
|
|
整體功能平面
整體功能平面(GFP)是面向業(yè)務設計者的,也是面向業(yè)務生成的平面。整體功能平面定義了一系列的業(yè)務無關塊(SIB),并描述了SIB是如何鏈接及如何按一定順序執(zhí)行(這些描述又叫做整體業(yè)務邏輯(GSL)),以實現(xiàn)某種業(yè)務。SIB獨立于業(yè)務、可重用,不同的GSL可調用同一個SIB,同一個GSL也可多次調用同一個SIB。不同的GSL實現(xiàn)不同的業(yè)務。 ITU-T在INCS-1中定義了13種SIB,如下表所示:
| Algorithm 運算 | Queue 排隊 |
| Charge 計費 | Verify 驗證 |
| Compare 比較 | User Interaction 用戶交互 |
| Distribution 分配 | Translate 翻譯 |
|
Limit限制 |
Status Notification 狀態(tài)通知 |
| Log Call Information 呼叫信息記錄 | Service Data Management 業(yè)務數(shù)據管理 |
| Screen 篩選 |
另外還有一個特殊的SIB是基本呼叫處理(BCP)SIB。在后面的課程會詳細描述每個SIB。
分布功能平面
分布功能平面描述了每個SIB的功能是如何完成的。每個SIB包含三種元素:功能實體動作(FEA)、功能實體(FE)、功能實體之間的信息流(IF)。其中每個功能實體包含有若干個功能實體動作。下圖是ITU-T定義的分布功能平面模型:

其中包含的功能實體:
物理平面
物理平面是面向實現(xiàn)的,它描述了如何將分布功能平面上的各個功能實體映射到實際的物理實體上,也就是各個功能實體在網絡上的物理產品中實現(xiàn)。在每個物理實體中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功能實體,但一個物理實體中不可能有多于一個的同樣的功能實體。 物理平面包含的物理實體有:
下表列出了各物理實體包含的功能實體:
| ╲ FE PE ╲ | SCF | SSF /CCF | SDF | SRF | SMF | SCMF | SMAF |
| SSP | O | C | O | O | - | - | - |
| SCP | C | - | O | - | - | - | - |
| SDP | - | - | C | - | - | - | - |
| IP | - | O | - | C | - | - | - |
| AD | C | - | C | - | - | - | - |
| SN | C | C | C | C | - | - | - |
| SSCP | C | C | C | O | - | - | - |
| SMP | - | - | - | - | C | O | O |
| SCEP | - | - | - | - | - | C | - |
| SMAP | - | - | - | - | - | - | C |
表中:C=核心 O=任選 -=不允許